第8期
2022.3.28
新詩的感受力
楊碧薇
?
蘇珊·桑塔格有一個詞叫“新感受力”。她指出,藝術作品的價值,在于它帶有藝術家個人的印記,具有獨一性。其實,無論藝術怎樣變化,感受力都是極為重要的。而詩歌,正是一種與感受力密不可分的文體。詩人必須有異于常人的感受力,還要有足夠的文字能力,將感受力轉化到文本里。本期《詩歌周刊》的詩,頗見詩人的心性與志趣,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詩歌感受力。
初讀《尋虎記》,就像在探險,我一連讀了三遍。這首詩設置了一定的閱讀障礙,讀者需要在閱讀中摸索、突圍。新詩中寫虎的不少,但真正有效的不多。在我看來,大多數詩人寫到虎,都還處于模仿學習的階段,并沒有深入挖掘“虎”這一意象在現代漢語里的表現力。而這首《尋虎記》的處理就很成熟:詩人將虎作為核心意象,對其進行深挖、狠挖;明里寫虎,實則寫人,深入感受人與自我、與世界的辯證關系。最終,詩人用敘事性將思悟勾連起來,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富有張力的精神空間。
《日?!贰读⒋河续B鳴》的感受力都集中在聽覺上?!度粘!穼懚棺?,先傳其聲:“一把豆子落在白瓷碗里的/脆響,好聽得一聽再聽?!庇辛寺曇?,再去寫形,豆子的形象就更立體了?!读⒋河续B鳴》寫鳥鳴,“鳥鳴像一條解凍的小溪只聞其聲,/不見其形”。人類如今已進入視覺時代,看圖、看影像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但卻很難從中獲得快感。究其原因,暴增的圖像必然會帶來審美疲勞。相比之下,聽覺可能反而會激發不一樣的感受,促成人心境的變化:“在兩聲湍急的鳥鳴之間,/是清澈到見底的寂靜?!?br>
“像天空寬慰任何方向的飛鳥,落日/寬慰無故潸然的人”,《馬群消失》整體上偏傳統抒情,嗅覺則是其中一抹亮色。詩人靈敏地嗅到,“那風總是帶著一點點泥土的/氣息,帶著雨水的腥味”。不管是“泥土的氣息”還是“雨水的腥味”,都是詩人心境的真實寫照,出色地烘托出全詩的意境。
在這期作品里,若論詩之意趣,《賞雪圖》一定榜上有名。在《賞雪圖》中,詩人表現出極具時代特色的“新感受力”。自古以來,寫雪的詩歌數不勝數,漢語中早已有一套完備的形容雪的語匯,所以《紅樓夢》才說“撒鹽是舊謠”?!顿p雪圖》的作者顯然意識到這一點,因而采取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寫法。面對雪花,詩人感受到“天空像巨大的對話窗/提示‘對方正在輸入’/……每一片雪花/都是植入故鄉的芯片”,這就將自然物象(雪)與日常生活、現代體驗都結合起來了。最難得的是,全詩的表述在詞與物之間留下了歧義的縫隙——“興奮的雪、手快的雪/反復地下載海量的雪圖”,這讓讀者猜想,“雪”可能不只是雪,還具有廣泛的象征性。
最后,再回到剛才的視覺話題上。新詩的感受力,當然也可以從視覺的維度延展?!洞禾炖铩穼戻B群:“它們在樹木之間飛,像一棵樹的幾片葉子/被風吹到了另一棵樹上?!痹邙B群與樹葉之間,詩人找到了視覺的相通點,同樣也能激發讀者的感受力,從而獲得美的享受。
2022-3-25 北京
?
楊碧薇,云南昭通人。文學博士,藝術學博士后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,中國詩歌學會理事。學術研究涉及文學、搖滾、民謠、電影、攝影、裝置等領域。出版作品:詩集《坐在對面的愛情》《下南洋》,散文集《華服》,學術批評集《碧漪或南紅:詩與藝術的互闡》?,F居北京,任教于魯迅文學院。
主編:金石開
執行主編:孤城
編委:
王夫剛 王家銘 年微漾
金石開 羅 曼 林 珊
孤 城 符 力
1. 《詩歌周刊》是由《詩刊》社中國詩歌網編委會完全從文本質量出發,秉持優中選優、寧缺毋濫的原則,從一至兩周內過萬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選佳作匯編而成。
2.本欄目由本站官方主導,與廣大網友投票參與的欄目區別明確,每期推薦詩作15件左右(排序不分先后),并邀專家進行綜述點評。受邀專家獨立撰寫評語,最大程度體現專業的審美標準,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擾。
3.由于輪值編輯每日審稿量大及其它原因,可能致使漏選部分優秀詩作,望不要受影響,而是繼續投稿支持。
4.作品由中國詩歌網編輯部在保證個人審美的基礎上,集體協商推薦。
5.編委會每期提名作品,邀請1位專家進行綜述點評,如現有作品不能誘發特邀專家點評興趣,則他可自行提名作品,報編委會同意后,撰寫點評。
6.本欄目將會不斷完善,歡迎留言,提供建設性意見。
提醒:
(1)點擊橙紅方格后的標題可閱讀正文;
(2)本欄目能適應手機閱讀,只需將本欄目網址轉發到手機,即可實現,并可轉發分享微信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