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夏天,電影《長安三萬里》出圈爆火,喚醒了觀眾對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共同記憶。電影將李白、高適、杜甫等詩人的夢想和境遇與48首唐詩緊密融合,既將有血有肉的詩人形象重現在人們眼前,也在觀眾中掀起了一股“唐詩熱”。短視頻平臺上,“長安三萬里中的唐朝冷知識”系列視頻為觀眾科普了影片中唐詩及詩人背后的故事,受到廣泛歡迎;眾多網友也自發以詩歌朗誦、舞蹈、戲曲等形式參與到這股熱潮中來,分享自己對于唐詩的理解和感悟。在短視頻平臺上,跨越千年的唐詩今天擁有了鮮活的“新生命”。
9月19日發布的《2023抖音唐詩數據報告》顯示,過去一年,數百萬名網友在抖音發布短視頻,分享唐詩之美,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58億,同比增長74%。通過名家學者領讀、年輕網友共創等多種形式,千年詩意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煥發新光彩。
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
當古詩詞遇到短視頻,
將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?
今天的我們,為什么要讀唐詩?“小時候讀唐詩雖然不能完全懂,但是你記在腦子里面,當你一輩子經歷過許多事之后,古人的那些美好的詞句就會自然在腦海中浮現,讓你頓然覺悟?!比~嘉瑩先生在講解李商隱的《嫦娥》一詩時這樣談到,引發眾多網友共鳴。
中國的經典詩詞名篇,被專家學者喻為中華文明的“芯片”,其中蘊含的古人的鮮活情緒以及抒發的諸多人生哲理,都是后來人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。也正因如此,古詩詞才能歷經千年而不衰,在與今人的互動共鳴中煥發生機。在解讀《月下獨酌》時,康震教授談到,“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,他的朋友圈人數肯定是最多的”;在解讀王建的《新嫁娘詞》時,楊雨教授感慨:“讀寫古代女性生活的詩,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代女性的自由與自立?!?/p>
2022年6月,抖音、字節跳動公益聯合南開大學文學院、中華書局聯合推出短視頻版《唐詩三百首》,邀請葉嘉瑩先生和她的同事沈立巖、張靜、李廣欣等,以及著名作家紀連海、清華大學教授謝思煒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馬東瑤等學者,一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詮釋《唐詩三百首》全本313首唐詩。一年多來,在抖音上,無數網友在名家學者的帶領下,走進詩詞的曼妙世界,在體悟古人的喜怒哀樂中重建內心世界的秩序。
如今,每天在短視頻平臺上收看名家的詩詞講解、進行詩詞誦讀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。在這股“詩詞熱潮”下,許多年輕人更是以直播對詩、方言讀詩、舞蹈戲曲說唱演繹等多種更為現代的方式對詩詞進行傳播和解讀,讓人眼前一亮。抖音創作者“劉鈺·長安姑娘”在今年8月的一次直播中與路人對詩長達5分鐘,在抖音獲贊850萬,觀看人次超3億;李清照的《如夢令》《聲聲慢》等詞也被網友改編為民謠歌曲,用音樂傳承古典文化的韻律意象。短視頻創新著古詩詞的傳承方式,也深深吸引了年輕一代的參與。
抖音達人@劉鈺·長安姑娘
讓傳統文化能看到、能聽到、“活起來”
隨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日益深入人心,當下人們對古詩詞的學習也愈發重視。如何創新古詩詞的傳播方式,讓古詩詞不再僅僅是書上呆板教條的“白紙黑字”,成為傳統文化傳承時的一個難點。而短視頻平臺的崛起,為這一命題的解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
今年發布的第52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顯示,截至今年6月,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.26億,用戶使用率為95.2%,龐大的用戶群體讓古詩詞的傳播擁有了天然的用戶基礎。以短視頻版《唐詩三百首》為例,通過眾多名家對詩歌進行講解,一方面將傳統文化以更為立體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,讓人們在幾分鐘內就能領略詩歌的文化內涵,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詩歌的趣味性,契合了當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需求??嫡鸾淌谠谥辈ブ刑岬?,古代詩人將詩詞題寫在墻壁、廊柱、器物和驛站里,為的是借助更多的媒介,將自己的作品傳播出去。而短視頻這種新的傳播形式追求凝練、簡潔,也更便于大家理解和傳播。
此外,短視頻作為“新時代的文本”,也讓更多普通人擁有了創作和自我表達的機會。在名家講解古詩詞的短視頻下,網友們爭相在評論區寫下自己對古詩詞的心得和感悟并互相交流;借助直播、戲曲舞蹈演繹、國風變裝等極具創意的新形式,許多耳熟能詳的詩歌在網友的創作下生發出新內涵,加速了傳統文化的傳播,也讓古詩“活”了起來。將古典詩歌與現代表達結合,以《唐詩三百首》為代表的古籍,正在短視頻平臺上煥發新的生機。
古詩詞文化傳承,還需更多探索
短視頻版《唐詩三百首》上線后,吸引239萬網友關注,視頻累計獲贊超2300萬次,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。在此情形下,由其講稿整理加工而來的《唐詩三百首》(名師抖音共讀版) 應運而生。9月20日,《唐詩三百首(名師抖音共讀版)》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,該書在內容上既展現了權威底本和名師解析的專業性,也保留了短視頻原稿的互動性等特點??梢韵胍?,短視頻與實體書的交互融合,將大大拉近網友與古詩詞的距離,為古詩詞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。
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李錫龍
經典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,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血脈中不可缺少的獨特基因。繼承好、發展好古詩詞文化,是培養文化自信、民族自信必不可少的一環。當前,在互聯網新技術的加持下,傳承發展古詩詞文化還應有更多創新探索。例如,如何在利用好短視頻優勢的同時,繼續深掘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,從而加深普通網友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?在名家講解等形式之外,如何尋找到一條更接地氣、更具參與感的傳播方式,以滿足不同年齡受眾的文化和情感需求?怎樣讓“古詩詞熱”延續下去,讓詩詞文化融入教育以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不僅是“熱在一時”?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索。期待更多豐富多彩的新形式競相涌現,讓千年詩詞動起來、火起來,讓更多人共享詩詞之美。
編輯:王傲霏
二審:牛莉
終審:金石開、藍野
{Content}
除每日好詩、每日精選、詩歌周刊等欄目推送作品根據特別約定外,本站會員主動發布和展示的“原創作品/文章”著作權歸著作權人所有
如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用于他處和/或作為他用,著作權人及本站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詩意春秋(北京)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京ICP備1902930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2
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4246號
Copyright © 2006-2015 全景統計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