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克是個詩歌維新者,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是其奉行的圭臬,他的詩歌體現了當代詩人對歷史語境和文明形態的思考。在20世紀90年代,其城市詩歌寫作就開啟了富有當代性意義的主體性。
近日,楊克的詩集《每一粒光子的軌跡》(中國工人出版社2023年7月版)更是給當代詩學提供了一個別樣、醒目的創作視角,為新工業高科技在場的時代節點提供了相應的文本。
其中,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、有著“制造名城”之稱的東莞,與楊克有著深厚的淵源,為其所熟悉,為其寫作提供了重要的創作視角和素材,因此也成為重要的書寫對象之一。
不少作品與東莞息息相關
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標志的新工業時代,這一進程正在加劇,不可避免地對生活在其中的靈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楊克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詩人中最早關注城市以及工業的詩人之一,早在1985年,他就對廠房、工地、水電站大壩、截流、搬遷、操作架以及工人的命運予以了“提前量”式的深度觀照?!皬哪菚r起,我的詩歌創作與時代語境始終有所關聯?!睏羁苏f。
近年來,被稱為“新工業詩歌”的作品,引發詩界關注?!睹恳涣9庾拥能壽E》中的60余首作品便是他近兩三年來創作的新工業詩歌精選集。其中不少作品與東莞息息相關,如寫東莞工業發展變遷的《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》《太平手袋廠陳列館》《以模具制造簇新的世界》,寫東莞生態與科技人文交融的《萬江》《聽見花開》,寫高新科技的《大國工匠》《親近大國重器智能燎原》《跨海大橋,或獻給港珠澳》《大灣區的天空》等等。
在詩集《每一粒光子的軌跡》中,楊克從最小的可能性開始,在媒體爆炸、科技迭代、人工智能、量子以及新興行業、產業興起的時代,將對數字化生活的關懷延伸至宇宙未來。他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,而是身臨其中,書寫機械、時間軸、引力波、暗物質等,在同虛無對抗、將未來景觀化的過程中,表達在場聲音,探討如何確認人自身存在的價值。此外,除了對現實世界的洞察,楊克的寫作始終有未來主義導向,主題不僅限于社會學的范疇,哪怕虛擬現實,同樣與人的生命和存在有關。
《詩刊》社副主編霍俊明評論《每一粒光子的軌跡》:楊克既是一個好奇者、凝視者、介入者,又是具有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深沉歌者。他為我們打開了一道嶄新而奇異的時空之門,提供了具有共情空間的想象共同體。
讓人看到了新的時代景觀
新工業詩歌無論是概念還是現象,都是一個比較嶄新詞匯,其發展至今不過十年時間,仍處于探索階段,未來仍有極大的空間。有著雄厚工業基礎的東莞,文學領域同樣走在全國前沿,東莞的工業文學早已從“打工文學”邁入“新工業文學”新階段?!皷|莞處于新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地帶,其詩歌創作無論對于本地區文學生態的優化和文化傳播的推進,還是對廣東乃至全國的詩歌格局的確立,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?!比ツ暝谇逑偱e行的“詩意東莞”交流分享會上,霍俊明認為,在工業文學發展上,東莞更新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,更新了一個國家的時代經驗,也更新了文學創作者的文學經驗。
其中,楊克、謝湘南、方舟等廣東詩人的詩歌,深度呼應了從打工詩歌到新工業詩歌的變化過程。比如,楊克2001年創作的《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》,就跟打工詩歌有著非常密切的呼應,同時也將觸角伸進了新工業詩歌中。作品中,“稻田”這個農業的符號有了新內涵,他寫的是工業城市里的稻田,從而將詩歌的主題和邊界擴大化了。
再如,《太平手袋廠陳列館》中,他并沒有開門見山,而是由“散裂中子源”切入、引申開來,“20毫秒質子飛行兩萬圈/幾近光速的散裂中子源之外/一臺超級顯微鏡/聚焦世界的這一粒芝麻”,將位于東莞的高科技的散裂中子源項目,與改革開放之初的“三來一補”企業——太平手袋廠有效關聯起來,拉大了時間的張力,也嚴密了詩歌的倫理邏輯:“從最小的可能性開始/手袋、鞋子、服裝、飲料、餅干/積沙成塔,壘起了今天的高度”。
“當工廠,當機器,當流水線突然席卷到鄉土中國的時候,他就有著一種鄉土文明的焦慮,也同樣讓人看到了新的時代景觀。我覺得反映了當時中國巨變途中一代人的心理?!被艨∶髡f。
寫出獨屬于個人和時代的作品
值得一提的是,楊克的詩還有效地平衡了內心世界、個人經驗與時代境遇之間的互動關系,為新工業高科技在場的時代節點提供了相應的文本。比如,《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》最后的升華:“昨天我怎么也沒想到/在東莞/我竟然遇見一小塊稻田/青黃的稻穗/一直晃在/欣喜和悲痛的瞬間”。再如,《親近大國重器智能燎原》中的“……核電、冶金、船舶、礦山、石化、交通/我們把大國詩歌的詞語也變成裝備/每一句都是晶亮亮的品牌,來呀,來呀”。
楊克在詩集序言《以詩意回應工業的冷硬本質》中表示:“重新審視存在和靈魂的根基是我寫作的方向,詩人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當代的體驗,銘記他的時代。詩的發現意味著神性乍現。詩人的使命是將存在場所轉變為精神領域?!痹凇睹恳涣9庾拥能壽E》中,他甚至將筆觸卷須觸及了暗物質、時間軸、引力波和多維空間的幻象?!斑@其實也是當下最前沿的生活經驗?!?/span>
“新工業時代,是農業文明、工業文明、商業文明以及當下虛擬文明交融為一體的。新工業詩歌不僅僅是機器制造,生態、環保、貿易、醫學、科技乃至科幻等都是新工業詩歌寫作的一種拓展和補充,可跟傳統詩歌結合,跟故土結合,跟自身經歷結合,才能寫出獨特的屬于個人和這個時代的作品?!睏羁苏J為,大灣區繁榮發達的科技文明和商業文明,為作家詩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美學角度,有助于拓展中文寫作的范疇和邊界。
比如,《萬江》里興旺的城市商貿:“它是鄉村是街道是新興一線城市、是制造業龍頭,商貿集散地/非遺館鱗次櫛比/開發區異花奇卉”“萬江龍盤虎踞/高樓林立如大灣區翹首的鰲頭”?!堵犚娀ㄩ_》里寫東莞的人文與生態,涉及玉蘭樹的清芳,虎門港、松山湖獨秀嶺南,可園等名園飛絮……這些“越開越濃的花朵/一張張笑臉,像花傘撐開/大灣區,潮起正揚帆”。
楊克曾建議東莞青年詩人說,今天的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,技術革命和信息爆炸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和詞匯。但新工業詩歌的創作,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與科技或機器有關的素材或名詞上,而是要關乎新工業時代“人”的生活環境、生活狀態以及未來的思考上。
楊克,編審,一級作家。出版《楊克的詩》《有關與無關》《我說出了風的形狀》《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》等十三部中文詩集、四部散文隨筆集和一部文集以及八種外語詩集。翻譯為17種語言?,F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、中國詩歌學會會長。
編輯:王傲霏
二審:牛莉
終審:金石開、藍野
{Content}
除每日好詩、每日精選、詩歌周刊等欄目推送作品根據特別約定外,本站會員主動發布和展示的“原創作品/文章”著作權歸著作權人所有
如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用于他處和/或作為他用,著作權人及本站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詩意春秋(北京)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京ICP備1902930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1 京ICP備16056634號-2
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4246號
Copyright © 2006-2015 全景統計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